春季中醫(yī)“治未病”,讓你越來越健康
春暖花開,卻也乍暖還寒。
中醫(yī)養(yǎng)生講究四時陰陽,“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”的特點,人生于自然,應順應自然規(guī)律。春季養(yǎng)生應當扶助陽氣,調暢氣機,調整身心,調攝飲食,讓人保持意氣風發(fā)的狀態(tài)。
春天多發(fā)病有肺炎、肝炎、麻疹、腮腺炎、過敏性哮喘、心肌梗塞等。因此對于有肝炎、過敏性哮喘、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別注意調養(yǎng)預防。
治未病,是指通過情志、飲食、起居、運動、中草藥等多種措施或療法,調養(yǎng)體質,調理身體陰陽氣血等平衡,以增強人體抗病能力,使人少生病、不生病,得病能盡快痊愈,痊愈后少復發(fā),即“未病先防”、“既病防變”、“瘥后防復”。
《黃帝內經》中“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,此之謂也”,“夫病已成而后藥之,亂已成而后治之,譬猶渴而穿井,斗而鑄錐,不亦晚乎”,就從正反兩個方面強調了“治未病”的重要性。
京東譽美中西醫(yī)結合腎病醫(yī)院——中醫(yī)治未病科防治疾病是將病體與臟腑、人與自然看成一個整體來綜合調理,中醫(yī)有內服中藥,外用針灸、刮痧、拔罐、穴位按摩、藥膳等多種防治手段。
01 未病先防
通過各種方法來預防疾病的發(fā)生,具體說來,就是要保持精神上的清靜閑適,保持心情愉悅安寧;起居能順應四時的變化,春季晚睡早起,夏季晚睡早起,秋季早睡早起,冬季早睡晚起,順應“春夏養(yǎng)陽,春秋養(yǎng)陰”的法則等。
《黃帝內經》曾說:“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,陰陽離絕,精氣乃絕”,說明陰陽平衡對生命活動來說是多么重要。
02 既病防變
是指生病了就要及時治療,既要預測到疾病可能的發(fā)展方向,還要采取相應措施,防止疾病的發(fā)展及傳變。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“故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,故善治者治皮毛,其次治肌膚,其次治筋脈,其次治六腑,其次治五臟。治五臟者,半死半生也?!闭f明了早期診斷的重要性。
而防止傳變則包括“阻截病傳途徑”與“先安未受邪之地”兩個方面。
首先,邪氣侵犯人體后,根據其傳變規(guī)律,阻截其病傳途徑,可以防止疾病的深化與惡化;
其次,“先安未受邪之地”是指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規(guī)律、五臟的整體規(guī)律、經絡相傳規(guī)律等來進行判斷,顧護受其影響的臟器。如《金匱要略·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》說:“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?!币馑际钦f,肝病常會影響脾胃,所以在治療肝病的同時,需配以調理脾胃的藥物,使脾氣旺盛而不受邪。
03 瘥后防復
則是指疾病初愈,正氣尚虛,機體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之時,做好疾病后期的治療與調理,鞏固療效,注意調攝,以防止疾病復發(fā)。
中醫(yī)治未病科特色治療
中醫(yī)治未病科專于應用中藥口服,針刺、埋針、小針刀、雷火灸、督灸、中藥熏蒸、中藥泡洗、中藥灌腸、中藥貼敷、中藥溻漬、中藥燙熨、超聲藥物透入、超短波、低中頻脈沖電治療、紅外線、推拿、拔罐、放血、耳針、頸腰牽引、體外電場熱療等,治療心腦系、脾胃系、腎系、肝膽系、肺系、氣血津液、肢體經絡病各種病證;頸肩腰腿等痛證;及面神經麻痹、類風濕,前列腺疾病等諸多病證。
![](https://jdymsbyy.oss-cn-beijing.aliyuncs.com/new_jdymsbyy_com_2019/2023-04/KO5t4K1qFuHrTEdcKOSTsIWxnIuKGfAWBHVSqqf5.png?x-oss-process=image/resize,w_139,h_70,m_fill)
![](https://jdymsbyy.oss-cn-beijing.aliyuncs.com/new_jdymsbyy_com_2019/2023-04/fLZTzA7xMhhEjWeGH349pQi9YTGirhx6BYKZFI6V.png?x-oss-process=image/resize,w_139,h_70,m_fill)